太極拳黐黏的方法

太極拳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,是「尚意不尚力」。所謂「尚意不尚力」,就是着重運用思想的智慧而不憑恃力量。然而在技術上怎樣去實行呢?太極拳的經典著作提示云:「牽動四兩撥千斤」。以四兩微力之牽引,撥動千斤,實非易事,這句提示雖是形容之詞,太極拳既講求借力卸力,如此在技術上應有相當技巧,其方法究是怎樣的?經典中提出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的訣要,指示了一個明確的方法。但在技術進行時怎樣才能符合「不尚力」的原則?經典再次提示云: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丟頂」。依據上述申論,練太極拳武術如要達到符合「尚意不尚力」原則的理想,就必先要把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丟頂」的心法付之實施,鍛鍊純熟,掌握技巧,然後對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的技術方能發揮如意,達到「牽動四面撥千斤」的技術要求。符合了「尚意不尚力」原則的理想。

茲將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去頂」的涵義略釋如下:

「黏」的意思是與對手接觸時須貼付之。其作用是藉自己與對手接觸處之感覺,探取對手將發未發的變化。

「連」的意思是動作要協調而接續不斷,即消解攻勢及還擊的動作,皆要連貫一致。

「棉」的意思是要把筋肌放鬆,有如棉花般柔軟。其作用是保持感覺靈敏,尤其是與對手接觸之處更要放鬆,目的是使對手無可着力,亦不能借己之力。

「隨」的意思,是捨己從人,上下相隨。其作用是順從對手發力的方向,以便牽動之導之落空。

「不丟頂」的意思是一經與對手接觸,即不脫離,亦不與之抗力。其作用在於黏纏對手,免生變化而俟機還擊。

縱合上述各點,其意是譬如對手擊己,己手要柔鬆地與之接觸并黏貼之,不與抗力,順其攻勢牽動之卸向身旁落空擊去,中途如有變動,亦能立時警覺,隨勢變化和應付,這一連串的動作皆一致,無絲毫間斷。

為什麼要「黏」呢?因為黐黏着對手,肌膚的神經便能感覺到對手用力之方向,與動作轉變的徵兆,使自己得及時化解,不致於措手不及。

為什麼要「連」呢?若動作不能一氣連貫,則不能黏貼對手,作順勢借力卸力及還擊於一致動作之中,故不連則不能完成反擊之目的。

為什麼要「棉」呢?身手棉鬆則感覺靈敏,接觸時利於偵察,且棉鬆無着力之處,對手難於探測己之虛實。

為什麼要「隨」呢?順從對手攻擊方向,可以甚少之力牽動對手較強之衝擊力,且上下相隨,便於防守,較少失着。

為什麼要「不丟頂」呢?與對手相抗則必須消耗同等力量,且易引起變動,與之脫離,容易受迫,抑且難於消解及牽引,更不知對手虛實,如此將攻守維艱。

太極拳講求借力卸力之道,倘不遵循上述方法練習純熟,達於技巧程度,又怎能借力卸力,故與敵相持之際,身手不棉鬆,則感覺靈敏不足,雖黏何益?不與敵相黏,無從隨敵,隨敵不能連接至有利位置,雖隨何用?與敵抗力而脫離,不能「知彼」,如此去太極拳之道遠矣。故能「黏」,能「連」,能「隨」,能「不丟頂」者,方謂「知己知彼」。

然而如何能使上述方法運用如意?曰:推手也。推手為拳招實用之階梯,在推手之中能熟習以上諸法,繼而使用之於拳招實習中,練至純通,自臻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