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門武術分類

太極門的武術分為一,內功;二,套拳;三,推手;四,散手;五,器械等項。而太極拳祇是太極門武術之一而已。

以前練太極門武術的人,皆是先行練習內功,練功能使人體魄健康強壯,內勁充沛,身手具完美的法度,動作時能輕能重,可柔可剛,腰膂部位轉動靈活,步馬穩定,所以根基渾厚。然後才練太極拳,太極拳是由很多個不同的招式連貫構成,這些招式本來的作用不外預備在對抗時,應付敵人的技術動作。而另一點,太極拳要以柔和緩慢的姿態操練的原因,目的在於(一)求取身心舒和,減除緊張;(二)鬆弛全身的關節及各個肌肉群,來求取轉動時的靈活,達到手足俐落,步履輕快的階段,對付敵人便能身手敏捷,變化迅速。拳經說:「拳無不破,唯快不破」。如何達到比敵人更快的速度呢?太極拳的慢練,就是要求達到更快速度的基本方法,因為全身各個關節鬆了,轉動就靈活了,動作自然就快了。太極拳要和緩地操練,原因就是根據易經「物極必反」,「陰極為陽」的道理而練習的,不是練太極拳的人士,但觀外形的緩慢,遂容易產生錯覺。

練好了太極拳,再練習推手,推手在於訓練感覺之靈敏和反應的迅速,其意義在於敵我兩手相交之時,透過觸覺的感應,探取敵人之虛實變化而利於應付,其作用如軍隊的斥喉隊伍。推手在太極門武術中是佔重要地位的。

推手得到一定的成績,再次就要練習散手,所謂散手就是太極拳的各個不同招式,把整套太極拳的招式分拆開來和對手互練,由其中一人充作假想敵人,由假想敵人向自己進攻,依着拳式的方法去消解和還擊,做到熟能生巧的程度,變成了自然的習慣,如是與人交手時敵手一動,我手即至,敵手一轉,我手即變,運用起來非常自然,一點不用思索,進攻退守皆可如意。

然後才旁及器械之學,練習太極刀、劍、槍等類古代武器的運用方法。明末名人黃主一轉述當時武學大師王征南之語說:「拳成此外不難矣,某某處即槍法也,某某處即劍鉞法也,以至卒伍之步法,陣壘之規模,莫不淋漓傾倒」。於此可見太極拳內涵的豐富。

但,祇是學習太極拳和推手,對內功和散手,缺乏運用的知識,或根本就未曾涉獵過,如是僅得太極拳陰柔的外形,缺少陽剛的內勁,未能達到太極拳家剛柔相濟,表裏相合的要求,以之健身,尚無不可,倘用來應付敵人作自衛之舉,則手上內勁不足,法度欠準,樁步不牢,變化失去技巧,若此雖然練習半生,終難為用。所以往時太極拳家必是擅長太極門的拳、功、推手、散手以至器械之運用,然後行道江湖。

太極功的由來是創派祖師道家修士張三丰,認為拳法雖妙,亦有盡時,假若與數人週旋,在雙拳難敵四手之下,難免會被擊中,倘若身體不強,根基不厚,受不起打擊,雖有妙着亦難舒展。或是本身內勁不足,擊中敵人而不能置敵於敗局,設不小心,為人中己,便會敗陣。基於上述原因,乃潛心鑽研,並推演太極陰陽之哲理,靜觀宇宙萬物之變化,其後得覩龜、鹿、鶴數種長壽動物的生活形態,觸發內在之靈感,繼續研磨,創作出練功之術,使練者內臟堅固,血管柔靱,肌肉富於彈性,而神經系統更趨強健,身體便能夠抵受更大壓力和發揮更強大之內勁,遂以「太極內功」名之。

太極功分為陰陽兩段,陰式主練體,陽式主練勁。練功時日漸久,體內橫膈膜器官能隨肺部的呼吸而活動,當肺部吸氣時橫膈膜便向胃腸處壓下,使肺部得以向下伸展,增加吸氣量,呼氣時橫膈膜回復上挺,一壓一挺之間,有助肺部呼吸,不必橫向擴張能使吸氣量增加,因此呼吸舒暢,有助健康,古人稱為「氣沉丹田」之法。

練太極功之境界有三。一曰「內外合一」,所謂內外合一就是外形之動作與體內肺臟呼吸的協調;二曰「身心合一」,就是意念與形體的一致,所謂心之所指,身手隨之。三曰「天人合一」,有如莊子說:「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唯一」的忘我境界。能夠達到這種境界,其武功修養確實不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