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武功的哲理

太極武功是中國古時道家根據《易經》哲理推演發展起來的,究竟怎樣由哲理演化成為武功呢?這是本書所要講述的。

太極武功在《太極拳經》中就首先指出「人剛我柔」的要求,什麼是剛柔呢?《易經》雜卦傳說:「乾剛坤柔」,繫辭下傳,第五章說:「乾陽物也,坤陰物也」。依據上述所言,乾坤剛柔,亦屬陰陽也,在《易經》卦爻中,陰陽是不斷交替變轉的。如圖:

1 ䷁ 坤卦
2 ䷗ 復卦
3 ䷒ 臨卦
4 ䷊ 泰卦
5 ䷡ 大壯卦
6 ䷪ 夬卦
7 ䷁ 乾卦  

第一個坤卦底下的初爻,由陰爻變為陽爻,就成了復卦,繼後陽爻漸次增加,陰爻逐漸減少,由復卦,臨卦,泰卦,大壯卦,夬卦而至乾卦,這就是表示出坤卦的六條陰爻,已經完全不見了,全部變成了陽爻,顯示出陰退陽進的過程,也就是說陽勝陰,剛勝柔,強勝弱的形勢顯示。往日中國有很多種的武術是以強力攻擊對手的,都是勇於以剛克柔,以大剛勝小剛,以實力強大的壓制實力弱小的,一般被稱為剛拳,在《易經》哲理中就是屬於上述這一類,這一類拳的好處是外貌剛猛,強大威武,氣勢上容易令人畏懼、屈服。但也有短處,使用強力容易引起衝動,理智受抑,易於出錯,壞處是如果一個個子文弱的人,練習同樣的武術,也是無法可以勝過個子較強大的對手,而必注定失敗。原因是剛拳以力為主。

但在《易經》哲理中還有另一方面的啟示,如下圖所示:

1 ䷀ 乾卦
2 ䷫ 姤卦
3 ䷠ 遯卦
4 ䷋ 否卦
5 ䷓ 觀卦
6 ䷖ 剝卦
7 ䷁ 坤卦

上面七個卦,第一乾卦,底下的初爻由陽爻變為陰爻,就成了姤卦,繼後由陰爻逐步增加,陽爻逐漸減少,由遯卦,否卦,觀卦,剝卦而至坤卦,這就表示出乾卦的六條陽爻已經完全不見了,全都變為陰爻,這就顯示出陰勝陽,柔克剛,弱小勝強大的易經哲理的啟示。

從以柔克剛這一方面的哲理發展出來的武功,太極武功是這一類。練習以柔克剛武功的人士,練功時,全身鬆弛,外表溫文,不易衝動,故理智提高,凡事皆據理性進行,不易犯錯,這是以柔克剛武術的一般好處,其短處是外貌不武,不像強者,所以易被剛強之徒所輕視,壞處是單純以太極拳作健身之士,未再作深入研討及未有名師指導者,難與剛拳對手比較,一經接觸定站下風,但倘若經名師指導,掌握太極武功的內涵,加以刻苦鍛煉,其自衛能力即高於其他。

上文提到太極拳經首先提出「人剛我柔」的要求,為什麼要人剛我柔,其道理何在?如對手是習練剛拳的,用強力攻擊時,我如果用強力對抗,就是以剛克剛,以實對實,如此即是大剛一定勝小剛,實力強的一定勝實力弱的。太極武功以柔為主,剛強柔弱,這與對剛抗力,則無法勝過對方,需要發揮「柔」的優點,避實擊虛,用順勢借力的方法,消解剛猛的攻勢,然後集中力量從一點還擊對手之弱點,所以就要人剛我柔,好處是減少本身能量的耗損,保持理智清醒,體力耐久,相較更具優勢,故此採取以人剛我柔的方法。

以上說過了柔克剛,弱勝強的理論。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事例可以證明。例如:公元383年,前秦天皇符堅,領各被征服部族二百二十萬大軍,向東晉進攻,當時東晉將軍謝玄只得五萬五千軍,雙方相對陣,強弱懸殊,乃運用智慧,想出一計,請符堅先退兵三十里,讓其過河對戰。符堅答應退兵三十里,謝玄即揮軍渡河,而晉軍間諜則在符堅軍隊後方大叫:「前方打敗了!」各被迫而來之部族聞聲即逃,令符堅大軍大敗。這是運用智慧,以弱勝強的歷史上著名戰役「淝水之戰」。

又如:公元前547年,春秋時代齊國丞相晏嬰,以兩個桃子,不用一兵一卒殺掉三個勇士,使齊國安定,該三勇士名公孫接、田開疆、古冶子。他們居功自傲,飛揚跋扈,擁軍自重,將起危國事,聯盟一起誓同生死。晏嬰想出一計,在齊王前請三勇士食桃,以功高者先食,但晏嬰叫居功最小者先言功,得賜食;其次又叫居功較次者表功,又賜食;最後又叫居功最高者田開疆表述功績,後晏嬰說:「將軍是最值得食桃之人,但可惜沒有桃子了。」田開疆聞之大怒,怒其同黨先食,乃拔劍自刎,其二者為曾誓同生死之盟,亦雙雙拔劍自刎,使齊國解除禍害於無形之中。這都是善用智慧,擊破勢力的一種表現。

公元1140年,南宋在遼金銳不可擋的連環鐵甲馬隊,強力入侵下,宋軍屢戰屢敗,宋將岳飛以小量步兵,面對強敵,但岳飛了解遼金連環鐵甲馬隊是不可硬碰的,金兵人馬皆披甲,只有馬足沒有披甲,是其弱點,乃想出破敵之法,發明鉤鐮槍法,教步兵使用,開挖戰坑,令步兵伏於坑內,開戰時採用鉤鐮槍刺其馬腳,鉤斷馬足,使一馬受傷,三馬組隊不能行,宋軍即衝前斬殺,致使金兵大敗。這就是岳飛運用智慧,以弱勝強,避實擊虛,取得輝煌戰果。

上面三個歷史事實都是以柔克剛戰勝的例證。但是在太極武功中又有什麼表現呢?筆者於一九七零年至一九八零年內,用以柔克剛太極武功訓練學生,參與正式公開比賽,與各門各派高手對戰。在香港節武術大賽、香港中國國術總會、香港功夫總會及香港國際武術協會等會舉辦之公開賽事中,本派選手曾參加過有記錄的共三十二次,勝三十一次,只失敗過一次。

在國際擂台賽事中,與中外各國不同拳派選手比賽方面,一九七一年本派參加東南亞國術比賽於台灣,陳沃夫獲重量甲級冠軍,何超餘獲中量甲級冠軍,朱遠圖獲輕量級乙級冠軍,成績高居首席,更獲團體總冠軍。一九七三年參加東南亞武術比賽於馬來西亞首都,鄭增強獲輕甲級冠軍;一九八零年四月馬來西亞華人武術總會舉辦國際華人武術比賽,本派金牌選手二人獲得香港代表權,參與競賽,轉戰檳城、怡堡、芙蓉,在首都吉隆坡決賽,唐戚達獲超重量級冠軍及唐志堅獲中量乙級冠軍。太極武功除健身之外,能戰之名,獲得各國不同派別中外選手讚許,就是筆者於一九五七年亦親身參與過台、港、澳國術比賽,於擂台比賽以重大比數勝台灣三屆冠軍余文通。

上述比賽賽事是均有記錄的事實,在這裏寫出只是作為證明,可見太極武功除可健身之外更可以自衛。

《易經》的最高理想不是陽勝陰或陰勝陽,亦不是剛勝柔或柔勝剛,而是「陰陽相濟」。對這一問題將在下篇,在歐洲愛丁堡太極武功講論會中回答一位美國律師的文字中講述。

至於上文為什麼只用十二卦來解釋陰陽剛柔變化?因為乾坤兩卦是《易經》首二兩卦,乃是《易經》之綱領,乾坤兩卦陰陽爻互變化出成十二卦。

漢朝邨丘人易學名家京房,將這十二卦代表每年的十二個月稱作大卦,乾是父,坤是母,乾坤生六子,坤(☷)卦底下的初爻變陽爻成為震(☳)卦,為長子,坤(☷)卦中爻變為陽爻,成為坎(☵)卦為中子,坤(☷)卦的上爻變陽爻,成為艮(☶)卦,是小子,乾(☰)卦底下的初爻變為陰爻成為巽(☴)卦,是長女,乾(☰)卦中爻變為陰爻,成為離(☲)卦,是中女,乾(☰)卦的上爻變為陰爻,成為兌(☱)卦,為小女。乾坤加上六子。震、坎、艮、巽、離、兌成為八卦,八卦互相重叠,陰陽爻位互相變動成為六十四卦,所以乾坤兩卦是八卦與六十四卦的源頭。我們將乾、坤、陰、陽兩卦變動出來的十二個大卦來解釋剛柔變化是有依據的。